近期,小航看到豆瓣上有个“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”小组,已集聚了约5万名海归,成员大都是“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”。
小组日常讨论话题多为“事业之废”和“生活之废”:出国花销不菲毕业多年挣不回学费,求职遭遇困境,职场文化格格不入,择业失误,处处碰壁。种种不满导致内心备受煎熬,较后间歇性失去了奋斗的欲望。
他们自嘲为“海归废物”,满是困惑与不如意的“废物”开始抱团取暖,“海废”小组成为了他们的情绪倾泻口……
01
海归变海废?
“16岁出国,留美8年,花掉268万人民币,藤校毕业,年薪只有15万”
看到这里,大家心底不免产生一些焦虑和困惑:
要工作多少年,才能挣回留学的钱?
有人算了一笔账:16岁出国,留美8年,花掉268万人民币,然而藤校毕业的她,年薪只有15万。 也就是说,要不吃不喝近18年才能挣回学费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曾经对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,超过60%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可以年入百万,特别是留学生。
因为留学生在海外留学费用普遍在100w以上,所以希望工作后能尽快“赚回本钱”,对薪资普遍有着较高的期望。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一位留学海归吐槽自己找工作的视频在网上疯传。
根据他的自述,他在美国留学花费接近140万,毕业回国面试了十几家公司,开出的薪资却只有4000,因“美国海归”的身份还多加了500块!
他表示和自己的心理预期工资差距实在太大。
原本以为自己的留学经历会很有含金量,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应该比较容易,回国后却被现实被狠狠打脸。
近几年随着留学人数增加,就业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,和这位同学有类似经历的留学生不在少数。
@Nico:
这几年求职真的太卷了。
上次面试一个互联网企业,群面听完同组其他人的自我介绍,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:是我不配。
@尖子生:
千万别浪费自己的应届生身份!!提前准备面试!
毕竟这可能是你距离大厂offer较近的一次,别问我怎么知道...
@卑微靓仔:
总看到有人吐槽留学生眼高手低,但花了那么多时间、金钱和精力出国留学,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工作呢?
02
海废卷进国企?
「工资学费倒挂」的窘境,让大多数留学生崩溃,某些招聘岗位「要求有留学经历,硕士以上学历,月薪2-3K」更让人两眼一黑!
更惨的是,在这个史上较难就业季,即使留学生将期望值一降再降,却连一张offer都接不到。 巨大的落差,让不少海归彻底破防,“海废”成了他们苦涩的自我调侃。
然而,却也有一批“海废”直接“躺平摆烂”,卷进国企。
据数据显示,在2022年,近40%的留学生希望进入国企,后疫情时代,国企越来越受海归群体的青睐。
也有人说;
“父母斥巨资让你出国留学?回国后却找个月薪几千的工作,不觉得对不起父母吗?”
“留学前高喊自由价更高,现在拿着5000的工资5点准时下班。 到底是留学生们集体躺平?还是在走捷径?”
针对这类争议,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留学生,还原他的求学经历以及归来现状,究竟如何审视留学投入与回报的价值衡量,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答案。
佐伊,英国留学,在电力局做文员
我本硕学的都是金融。留学时,班里12个中国人,回国后,有人能拿到大厂 Offer,有人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。
他们都是精英,我是W一的漏网之鱼。
求职之路很不顺利,大企业看不上我,小企业我看不上他,后来就很不自信,不敢投了。在家里蹲了5个月,县里的电力局在招人,我就去试试了。结果就试了个文员。
八点半起床,从单位宿舍到单位,五分钟的步行距离。不需要多上进,写写报告填填表,五点半到点下班。
如果没有其他海归的对比,我的“废物”生活也没有太大的焦虑。工资4000块,穷得很稳定。
一些亲戚朋友可能会觉得我留学耗费怎么多钱,却找到一个薪资低工作,他们接受不了。但从我的角度,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,也很享受这种普通。
但我从不后悔出国留学,能见识到不同的生活方式,开阔视野,对我来说,还是挺重要的。
03
“海废现象”现实困境?
学历贬值、海归光环淡化、就业环境差
曾经,出国留学被看成“镀金”,回国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也颇为光鲜。近年来,随着回国学生人数逐年上涨,学历不等于能力,即使名校海归的光环在招聘者眼中已经不再耀眼。
当这届年轻人发现举全家之力攻读下来的学位,并没有导向自己和社会认同的职业,便产生一种“失落感”。而沉没成本成为“海废”较容易陷入的心理困境。
据教育部统计,1978〜2019年,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423.17万人。但仅是2020年一年,这个数字就达77.7万人,同比增长33.9%,此后每年都在增长,2022年,这个数字突破100万。同年,全国还有1076万毕业生,开始漫漫求职路。这意味着,社会要为他们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,但现实是,社会根本不能提供这么多岗位!
还在自嘲是废物的高学历年轻人,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物有所值,希望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一席之地,只是希望越大,有时失望越大。自嘲,不过是一种对疲惫与痛苦的消解。
“废物感”几乎包裹着这一代的每一个人
“海废”们的烦恼也不仅是“海废”的问题,而是这一代85后、90后、00后遇到的共同困惑。
在上一代,强调一种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”的拼搏,而如今这种逻辑不一样了,努力能够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少。
那时的整个社会都涌现出无数发展的机会,年轻人有不断试错的空间。
而在今天,社会的经济格局逐渐趋于稳固,大家都被动成为“工具人”,被牢牢卡紧,动弹不得,可能性萎顿,试错空间崩缩。
再加上疫情袭来,惶惑与不安正在侵袭着每一个人。原来的各种规划被生硬打断,小心维护的生活被揭开了脆弱惨白的内里,不确定性包裹着每一个人的生活。
其实不只有“海归废物”、还有“985废物”、“末流211废物”、“双非废物”、“本科废物”、“职场废物”……“废物感”几乎包裹着这一代不同身份下的每一个人。
有人看着周边朋友功成名就,自己却一事无成; 有人回国后严重水土不服,看着同龄人结婚生子迈入人生下一阶段,自己却面对催婚催生、焦虑蔓延……
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,除了自己。 他们想改变,却又感到处处碰壁的无力。 这些迷茫和焦虑并不是海废所独有的。
而「名校海归」的光环,更是无形中将这种焦虑放大。他们自嘲为海废,一边躺平,一边卷。
当代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志气,而是实现志气的机会甚少。
04
出国留学到底有没有意义?
网络舆论更是在无形之中把焦虑的氛围感拉满,仿佛都在暗示;
当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,留学这件事极不划算。
当光鲜的学历找到的是一份文不对题的工作时,你就是“废物”。
但读书和求学就只是为了赚钱吗? 留学的价值仅是用薪资来衡量的吗?留学可以标签化吗?
其实不同的人到不同的地方,看到不同的风景,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。 这些植根于内心深处较主观的感受,不能,也不应该被冠上一个世俗的标准被评头论足。
END
如果你打算出国留学的话,还是得先过语言关,语言基础扎实才能更轻松地学习。
小航为你个人定制了的学习课程,准备好了嘛?Let’s Go!!! 有小航助力这次雅思必分手!
免责声明:
1、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,请表明出处; 2、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,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; 3、如本网转载稿、资料分享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见稿后速与新航道石家庄学校联系(电话:400-0311-689), 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。